讲座实录 | 陈海懿:国际联盟与九一八事变的处理(1931—1933)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是妇孺皆知的事实,是中华民族沉痛的回忆,时到今日,还有继续研究的空间吗?国际联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李顿调查团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
11月21日晚,陈海懿老师为我们排疑解惑,带领我们在沉痛中深思,在深思中成长。
一、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空间
(一) 学术史回顾
01
洪岚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2010)
02
武向平
《满铁与李顿调查团研究》 (2015)
03
崔海波
《九一八事变期间中国、日本与国联的交涉》(2016)
04
緒方貞子
『満州事変:政策の形成過程』(2011)
05
D. Macfadyen
Eric Drummond and his Legacies: 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Beginnings of Global Governance(2019)
(二) 研究不足
1、未利用日内瓦国联档案馆藏档案,连公开发行的《国联公报》(League of the Nations Official Journal)利用率都很低。
2、侧重于将国联/李顿调查团置于九一八事变后历史叙述框架内,存在“主体性”不足之处。
3、偏重于叙述调查过程和分析调查报告书,对国联组建调查团和报告书的制定及表决过程缺乏充分研究。
中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已经对九一八事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还是存在研究不足的问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
(三) 研究空间
国际联盟与中国事务
国联档案
英美档案
······
二、满洲事变与组建调查团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9日上午,日军侵占沈阳。
1931年9月21日,日军第二师主力占领吉林。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组建调查团
在要不要组建调查团这一问题上,中国一直希望国际介入,而日本以直接谈判相抵制。9月30日的国联理事会第一次议决案没有涉及调查团内容。
在能不能组建国联调查团这一问题上,英、法、美都起到一定作用,其中美国方面提出的梯次建议:中日直接谈判→国联盟约机制→九国公约机制等受到关注。
接着,英、美以及国联各自派遣了数名中立观察员前往中国。10月24日,国联理事会出台第二次议决案,限期日本撤兵,却被日本一票否决。
受国家利益和国际舆论的影响,日本逐渐在调查团议题上转变立场,试图主动提议组建国联调查团,并利用调查团。在组建什么样的调查团这一问题上,日本指出诸多具体要求,以限制调查团的权限,提出完全不合理的匪盗条款。总之,日本对于调查团的设计与国民政府对调查团的设计存在根本上的冲突。
1931年12月10日,在大国博弈背景之下,各国在国联理事会实现“大妥协”,最终形成派遣国联调查团的第三次议决案。
而后,在调查团如何组建这一问题上,各方力量进行全面考量。从人数设定和来源国构成,到成员遴选和大国权衡,都能看出国联及其调查团内部潜藏着利益冲突和矛盾。
三、国联调查团的调查过程
1932年2月3日,调查团出发前往远东,没有走陆地交通,而是选择了海运交通。2月29日,调查团抵达日本,会见了诸多日本要员,初步探明日本官员对于解决中日间冲突的底线。
1932年3月14日,调查团抵达中国。调查团成员在视察上海、南京、武汉、北平等地之后,才前往东北。
4月1日到5月3日,因关东军扶植的伪满洲国蓄意破坏,发生李顿调查团入满受阻事件。该入满受阻事件的实质是多重合法性博弈,涉及伪满对内对外的合法性,调查团及国联合法性,九一八事变合法性等。
四、报告书制作与表决过程
1932年5月1日,调查团根据“最先调查事项”和东北实际情况,撰写了《初步报告书》。
1932年10月2日,李顿调查团公布了《最终报告书》,指出恢复原状和维持“满洲国”都不能认为满意之解决办法,提出圆满解决中日冲突的十项条件:
(一)适合中日双方之利益;
(二)考虑苏俄利益;
(三)遵守现行之多方面条约;
(四)承认日本在满洲之利益;
(五)树立中日间之新条约关系;
(六)切实规定解决将来纠纷之办法;
(七)满洲自治;
(八)内部之秩序与免于外来侵略之安全;
(九)奖励中日间之经济协调;
(十)以国际合作,促进中国之建设。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引起来自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日本等各方面的不同反响。
五、余论:远东危机的波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远东出现裂痕,是日本国运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国运的转折点,更是国际秩序的转折点。
构建“中日战争与国联”学术体系,我们可以在世界发现中国历史,在中国发现世界历史,而且中国在伟大的抗日战争过程中,从国际联盟会员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内中历史极富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
形塑“十四年抗战”话语体系,中华民族经历了六年局部抗战、八年全面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如何重写“九一八事变”?又为何可以重写?
陈海懿老师告诉我们,对于“九一八事变”,存在着常识认知差异,学术增长领域还很广阔。尚未挖掘的档案资料较为丰富,例如,数字化的国联档案已经实现全网公开,可以进一步推动“九一八事变”的研究。
述往事,思来者。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再一次深入学习中,我们剥开历史的浮尘,带着血与泪的真实和教诲,在新时代砥砺前行。
-南京大学学生会学术创新部-
文字|许思琪
监制|庄舟
出品|南京大学学生会学术创新部